73岁的老财务工作者王福山四十多年来收藏200多把算盘 算珠声声响 见证大发展 |
时间:2024-05-15 14:59:42 点击: 次 |
内容提要:“一座城四面墙,一群珠宝里面藏。若用小手拨一拨,噼里啪啦它就响”,这个谜语曾伴随着几代人的童年。谜底算盘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已淡出历史舞台,但仍然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天津北方网讯:“一座城四面墙,一群珠宝里面藏。若用小手拨一拨,噼里啪啦它就响”,这个谜语曾伴随着几代人的童年。谜底算盘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已淡出历史舞台,但仍然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河西区马场街三合里社区居民王福山,工作时与算盘打交道,退休后仍坚持收藏算盘,研究算盘文化。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收藏了200多把不同年代、材质的算盘。他用算盘精细工作,在拨动算珠中感悟生活的智慧,见证时代的发展变迁,在收藏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看到算盘、认识算盘、会打算盘,将这一古老的计算工具传承发扬下去。 与算盘结缘 在与记者见面前,王福山就将自己收藏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算盘摆在了桌面上,装有算盘的几个皮箱也被拿了出来,满满当当摆在地上。“我与算盘的缘分还得从小时候说起。”王福山说,小时候家里孩子多,他被送到老家待了一阵子。那时候,他的爷爷是村里的生产队长,每天工作中算盘不离手。王福山整天跟在爷爷身后,印象最深的就是爷爷用算盘统计各家各户的工分,在大队部发放各类物品,分毫不差。在幼年王福山眼里,算盘是一个神奇的东西,珠子轻轻拨打,就能把账目算得又快又准。渐渐地,他对盘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爷爷去世前,将自己的算盘送给了王福山。“这是我的第一件藏品,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电胶木算盘,距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对我意义重大。” 算盘都有故事 命运似乎早有安排,参加工作后,王福山进入国棉厂,成了一名车间工人。偶然的机会调入车间统计岗,师傅送给他一把工作用的算盘。“这把算盘一直陪我干到退休,是第二把对我意义重大的藏品。”后来,不管是调到会计岗,还是被借调到原纺织工业局计划统计处,又回到厂里做财务工作,王福山每天的工作都是和算盘打交道,算盘的“噼啪”声一直伴随了他几十年。“我的算盘打得又快又好,是单位里的一把好手。”他颇为自豪地说。 到了90年代初,工作中开始使用计算机。王福山意识到,算盘会逐渐被“键盘”取代,遂萌生了收藏算盘的想法,既能作为自己的爱好,也可以传承珠算文化。但王福山收藏算盘,并不讲究升值,也不倒腾藏品,纯粹是喜欢和快乐。他的很多藏品,都得力于亲朋好友相助。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邻居得知他的爱好后,将家中闲置的算盘送给他,帮着他一起搜集算盘。通过收藏算盘,王福山还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藏友知道他懂算盘、爱算盘,会将自己的珍藏托付给他。“我有位老友,一次将我叫到他家中,拿出一把珍藏多年的红木算盘送给我,说只有我留着这把算盘他才放心。不久之后老友去世。我才恍然大悟,是他知道自己身患重病,才将珍藏托付给我。”王福山拿出那把红木算盘,边摸索边回忆。 如今,王福山已经收藏有200多把算盘,有木制、胶木、铝制、铜制、银制的,既有近1米长的教具算盘,全木17档7珠的大算盘,也有小如指甲盖的“算盘婴儿”;既有花梨木、红木等高级材质的“重量级”算盘,也有外孙子小时候玩过的塑料算盘;既有实用性的中号算盘,也有极具艺术性、观赏性的如意算盘、玉石算盘。虽然大小不一、层次各异、价值不等,但王福山都视为珍宝,妥善安置,时时拿出来拨打,享受身心愉悦地放松。 传承珠算文化 “七子之家隔两行,十全归一道沧桑。五湖四海盘中算,三教九流珠上忙。柴米油盐小黎庶,江山社稷大朝堂。八方天地经营手,六六无穷今古章。”王福山说,“这是我的好友送的算盘诗。算盘承载着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体验与悠远文明,真实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算盘的每句口诀都凝结着博大精深的东方智慧。虽然算盘退出历史舞台,但也恰恰是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一个缩影。传统珠算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正说明了算盘的重要历史作用。” 王福山说,算盘每一组7颗珠子代表着北斗七星,而其上梁、中梁、下梁和左框、右框则代表天干地支,告诫人们做人要有规矩;“三长两短”的梁框,告诉人们做事要有章法,这是很好的道德传承。“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算盘文化不能消失。随着我年龄越来越大,以后我会将收藏的算盘捐赠给国家,让更多的人记住和传承算盘文化。”(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